2007年7月5日上午8时30分,交通部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全国水运工作会议及新闻发布会。全国水运工作会议开幕式由交通部副部长徐远祖主持,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作会议主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发言。
[李盛霖]:面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水路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健全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水运比较优势,做好“三个服务”,加快水路交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推进我国水路交通现代化。
到2020年,总体实现水路交通现代化:拥有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水运基础设施、装备和服务体系,海运综合实力强,内河航运优势明显,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形成安全、高效、畅通、可持续发展的水路交通系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功能比较完善,主要港口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或国际性物流中心;运输装备先进、结构合理,船舶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高;耗能低、污染小的设施和装备得到普遍应用,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功能健全,安全发展能力强;发展理念领先,行业管理科学,运输组织高效,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推进水路交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不断开拓海洋运输。
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就是建设以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结构合理的航道体系,到2020年,建成1.9万公里的高等级航道。要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港口体系,发展与航道能力相匹配的大型化、标准化船舶和专业化内河运输船队。完善内河航运法规体系和规划体系,提高内河航运信息化水平,建设技术装备先进、反应快速的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航运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
不断开拓海洋运输。就是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加强能源、原材料等重点物资的运输能力。建成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布局合理的沿海港口体系,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港口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枢纽作用。要培育规模大、信誉好、国际竞争力强的水运企业和一流的全球物流经营人,大力发展现代海运服务业,提高海运服务贸易能力。要完善海运法规体系。在沿海、长江干线等重点水域基本建立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体系,提高维护国家权益、履行国际公约和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建成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交通电子口岸,完善海运科技研发和人才教育培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