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非洲石油大国尼日利亚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王雪梅)尼日利亚位于西非东南部,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面积92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00公里。尼境内河流众多,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首都为内地城市阿布贾。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现有人口1.33亿。全国有250多个民族,其中主要的大部族有北部的豪萨-富拉尼族、西南部的约鲁巴族和东部的伊博族。尼主要民族语言有豪萨语、约鲁巴语和伊博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尼日利亚是非洲文明古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比较发达的文化。著名的诺克、伊费和贝宁文化使尼日利亚享有非洲“文化摇篮”的美誉。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尼日利亚先后遭葡萄牙和英国殖民者入侵,19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宣布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1963年10月1日,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十大石油生产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之一。尼日利亚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52亿桶,日产原油250万桶。尼日利亚独立初期是农业国,20世纪70年代石油工业崛起,并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石油工业的产值占到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20%至30%,尼外汇收入的95%和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80%都来源于石油工业。近几年,尼石油年出口额均超过100亿美元。
尼日利亚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也很丰富。尼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尼煤炭储量约27.5亿吨,是西非唯一的产煤国。
中国和尼日利亚自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经贸、油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成果显著。2005年,中尼双边贸易额达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尼日利亚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完)
中尼两国领导人互访大事记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中国和尼日利亚自1971年2月10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各层次友好往来不断。近年来,两国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
2001年8月26日至29日,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奥巴桑乔举行了会谈。江泽民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在新世纪里发展双边关系的四点建议:(一)真诚友好,相互信任;(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三)加强磋商,相互支持;(四)面向未来,登高望远。中尼双方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政府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政府贸易协定》等6个文件。
2001年12月20日至23日,尼日利亚国民议会参议长安伊姆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2002年4月14日至1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尼日利亚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奥巴桑乔总统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尼全面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中尼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并签署了中尼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尼水利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尼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中尼卫生和医学科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尼领事协定等5个文件。
2004年10月14日至17日,尼日利亚国民议会参议长瓦巴拉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2004年11月6日至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尼日利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吴邦国委员长与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国民议会参议长瓦巴拉和众议长马萨里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中非关系、议会交往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
2005年4月14日至17日,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他举行了会谈。中尼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联合公报》以及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
2006年3月28日至4月3日,尼日利亚国民议会众议长马萨里访问中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