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0月30日电(记者 沈洋)在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变化双重作用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发生了什么变化,保护区管理措施是否科学有效,等等。正在进行的鄱阳湖保护区史上第二次科考将破解这些问题。
记者30日了解到,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昌大学流域生态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成的科考队已经进入鄱阳湖保护区,为全面展开保护区史上第二次科考进行布点。
鄱阳湖保护区于198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原名为“江西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5月经皇冠体育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保护区第二次科考负责人、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家宽说,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保护区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时开展过科学考察,但是30多年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变化,我们需要了解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发生了什么变化,保护区的发展趋势和保护效果。
陈家宽说,此次科考将进一步摸清鄱阳湖保护区的家底,为探索湖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数据,力求让鄱阳湖保护区的二次科考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科考的示范性项目。通过科考,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推进的途径与模式。
据介绍,这次科考有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科考队将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全部的野外作业。2012年第一季度完成分析、总结与报告,并进行项目验收。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