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荷花”,细柔的“柳叶”。济南的市花和市树,化身为“东荷西柳”的体育场馆造型,矗立在泉城东部的奥体中心,在金秋的艳阳下银光闪闪。10月16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在这里拉开大幕。
恰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又遇全运会举办50周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格外引人注目。为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明确要求:“山东不仅要取得良好比赛成绩、展现竞技体育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各方面提供最好的条件和环境,让所有运动员、来宾和群众都满意,夺取办赛的东道主‘大金牌’。”
厉兵秣马 四年备战
全省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功能渐趋完善
4年前,山东获得第十一届全运会承办权后,迅速进入备战状态。4年来,全省各地厉兵秣马,大力改善硬件设施和城市环境。
济南这几年的城建投资超过以往50多年的总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运会主场馆所在地奥体中心片区,3年前还是一片荒郊野岭,如今已脱胎换骨:300万平方米建筑群,51公里新建道路,8公里综合管沟,变电、供水、供热设施一应俱全,济南东部新城区雏形已现。
承接本届全运会比赛项目的其他16个市,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大面积、立体式的绿化让聊城市民仿佛生活在一个花园城市;日照市规划建设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淄博市新增园林绿地17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空气污染状况得到改观。县级市滕州原先的旧体育场是煤渣跑道,水泥看台仅容纳2000人,接受全运会跆拳道和女足小组赛的承办任务后,他们不仅建起气派的体育中心,还新建23条城市道路,升级改造6个老旧小区、44条背街小巷和19个“城中村”,今年增加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
“以前,山东有的城市甚至连搞个大型活动都没有场所。”十一运会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司安民说,“筹办十一运会,全省新建44个场馆,改造85个场馆,其中15个市建起新场馆,莱芜市和菏泽市第一次拥有标准体育场馆,可以说是一次性补齐了历史欠账。”这些场馆几乎都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大大提升了城市功能,也为各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条件。
筹办全运会的过程,成为山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全运会的生态环境要求,倒逼山东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山东省环保局要求全运会期间各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标准,对连续3个月空气质量良好率达不到60%的城市,将采取“区域限批”。济南市提出“绿色全运、生态泉城”口号,通过搬迁、治理、限产、停产、转产等措施,所有工业污染源废气达标排放,扬尘和机动车排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据济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今年上半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同比增加11天。
创新务实 科学节俭
全运赛事覆盖全省
健身设施遍地开花
“创新办全运、节俭办全运”,山东在办赛理念、办赛体制等方面大胆探索,亮点纷呈:在济南设立全运会历史上第一座全运村,建有28栋楼、7000个床位的运动员村和36栋楼、3400个床位的媒体村;首次设立两级组委会模式,除十一运组委会外,还在各个分赛区建立赛区组委会,取代以往分赛区由竞委会负责的模式,确保整个筹办组织工作有序推进。
纵观全运会历史,赛事覆盖全省各地市,山东是第一次。
山东把开展群众性体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融入全运会主题,在兴建和改建比赛场馆的同时,高度重视场馆的赛后利用,尽可能把场馆建在居民区和学校区,并为方便群众制定相应政策,这些场馆赛后即可成为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同时,山东还重点实施城市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共投资43亿元,建设城市全民健身工程861项,9月底前已全部竣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点三线”工程,即以济南为中心点,以16市为支点划分东部沿海、南部历史文化名城、西北黄河沿线三条线,在主要城市和部分城镇乡村建设一批室内外相结合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此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完成3万多个,占全省建制村总数近一半。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山东把“节俭办全运”摆在突出位置,在保证各项赛事和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社会资源,能改建的不新建,能搞临建的就不搞永久的,不盲目提高标准,杜绝铺张浪费。场馆建设中,全省17个赛区新建改造比赛和训练场馆共129个,其中新建场馆44个,改造场馆达到85个。
美轮美奂的奥体中心是节能建筑样板:“东荷”体育馆屋盖结构是目前世界上跨度和单索拉力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其用钢量是普通钢结构形式用钢量的一半;一些场馆屋面设有太阳能集热器,为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采用集中式能源中心,比分散式的能源中心节约1/3能源。
齐鲁齐心 共创共赢
政府部门追求高效
社会各界倡导文明
“如果把全运会比作一幕精彩大剧,竞技比赛是‘唱戏’,筹备组织工作则是‘搭台’。作为东道主,搭台应重于唱戏。”十一运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副省长黄胜说。
搭台,首先是对政府工作作风和效率的大检验。山东创新求实,把筹办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借会造势,借势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组委会开源节流筹措办赛资金,已与67家知名企业签订赞助合作协议,签约资金、物资和服务额达6亿元,大大超过历届全运会。
大型赛会,行业服务是文明窗口。济南公交公司在孔子基金会协助下,从儒家文化经典《论语》中精心挑选100条与公交工作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进行阐释,编写成《公交论语》,作为每位员工的服务准则。济南公交相继推出BRT(快速公交系统)、大站快车、学生专线车、小区班车和超市班车等特色线路,购置大量低地板车辆,安装车载移动电视和暖风系统,千方百计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大型文化墙遍布济南,成为社区文明的亮丽风景。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带头拆除附近自有的60多间凌乱门头房,代之而起的是高标准的“济南风”大型浮雕主题文化长廊。退商还路,街道办为此每年减少收益60多万元。诸如此类的泉水文化墙、儒家文化墙在济南比比皆是。
全民参与赛事筹办,是对东道主文明素质和社会风气的大检验。据十一运组委会新闻宣传部部长高玉清介绍,几年来,形式多样的“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山东风生水起,“环保、礼仪、礼让、奉献、自律”的理念如春风化雨。组委会一句“有我,全运更精彩”的志愿服务口号,迅速把20多万名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招至麾下。青春靓丽的姑娘小伙自不必说,精神矍铄的退休老人也争先恐后。
山东省民意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市民对全运会的知晓率达到92.3%,近70%的市民愿意为全运会的顺利举办改变出行方式,全运会因惠民而得民心,市民因全运而更文明。(记者 徐锦庚 刘成友 马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