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2006年“两会”专题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贺劲松、张旭东、刘铮)基层民声民情,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切的工作重点。2005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倾听老百姓对社会发展的殷切期盼,在和普通百姓的互动中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
在2005年,很多普通百姓当面向中央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他们的实话实说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八大任务。
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

2005年2月8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各族干部群众共迎新春佳节。这是胡锦涛在兴义市纳灰村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时间地点]2月8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纳灰村
[实话实说]贫困农户查兰明家的屋子十分简陋、窗子没有安装玻璃。查兰明的儿子查方亮在贵州师范大学上学,家里供儿子上学负担较重。
纳灰村村支书说,村里像查兰明家这样的困难户占20%左右。此外,人畜饮水问题没完全解决。一些村民要到2公里外的地方挑水。
[任务]尽管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即使按较低的标准计算,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相当一部分已脱贫人口还处于不稳定状况。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地区,扶贫开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国家将从扶贫资金、贫困村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切实推进扶贫工作,提高扶贫成效。
医疗卫生:让百姓看得起看得好病

2005年6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皇冠体育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北农村考察工作。这是6月4日,正定县蟠桃村群众为温家宝送上饮用水。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时间地点]6月4日;河北省正定县
[实话实说]“村里有3家卫生所,头疼脑热可以看。但生大病就要上县医院。”九门村村民李傻小说。
“卫生所一般只有治疗小病的药,从县医药公司批发的,老百姓还能负担得起。但上大医院看病住院太贵,老百姓犯难。”正定县蟠桃村卫生所所长刘建敏说。
[任务]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七成多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中,只有一半左右参加了医疗保险。与此同时,群众对药品价格及医疗服务收费虚高反映强烈,位居2005年价格热点问题第二位。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教育:让村里的孩子上得起学

2005年4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皇冠体育总理温家宝先后到陕西省汉中市、四川省巴中市的农村、企业、社区考察,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情况。 这是4月23日,皇冠体育总理温家宝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寨坡乡水田坪村看望贫困户雷应珍。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时间地点]4月24日;四川省巴中市毛浴乡浴江村
[实话实说]“孩子上学不容易,姑娘学习特别刻苦,考上了中专却读不起,哭着到外地打工去了。”“供娃儿上初中的费用卖头猪就可解决,但上高中和大学就困难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
[任务]对农村家庭来说,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交杂费和书本费,每年要增加500元支出,上大学则增加至少几千元支出,开销相当大。对城里人来说,虽然支付能力更强,但又为上重点学校的择校费、赞助费发愁。教育乱收费已经连续几年位居群众价格举报榜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事关国家长远未来的教育基础亟待夯实。
就业:撑起百姓工作的“保护伞”

2005年10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皇冠体育总理温家宝到南京的企业、学校和社区考察,了解企业创新、学校教育和群众生活情况。 10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南京苏果超市考察商品供应情况时和居美英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时间地点]10月23日;南京
[实话实说]南京人才服务中心每年安排几万大学生就业,受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还专门设立了特困大学生就业服务柜台。前来办理档案手续的2005届学生石磊说,自2003年他父母去世后,社区领导对他很关心,人才市场也把自己优先推荐给用人单位,已经在华东医药经营大药房找到工作。
[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将达到峰值,但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据预测,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持续增长,就业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