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牛爱民、李舒)30个奥运安保总体性规划已经完成,高效畅通的指挥系统初步建立,体育场馆的安保系统正在建设,中外专家开始参与奥运安保咨询和服务工作。北京奥运安保协调小组成立一周年来,为奥运会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安全壁垒。
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奥运安保协调小组副组长马振川28日向媒体通报了2005年的奥运安保工作筹备情况。
马振川说,为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的安保指挥系统,北京成立了奥运安保指挥中心,借鉴往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制定了30个安保总体性规划。同时,还聘请了50余名中外专家和顾问,提供奥运安保的咨询和服务。
为使奥运场馆建设达到各项安全指标,符合公共安全需求,安保协调小组对24个比赛场馆、25个训练场馆和6个非竞赛场馆的方案设计,进行安全指标审计把关,先后提出修改意见近600件,逐一得到了落实和改进。目前安保配套系统与新建、改建场馆做到了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同步使用。
据介绍,安保协调小组2005年与奥运会举办城市、国际安保组织,以及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75个相关机构,就大型活动场馆安全、交通管理、防爆安检、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座谈和业务交流。11月3日与希腊公共秩序部签署了《关于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北京奥运安保提供了业务参考和工作依据。
在人员培训方面,北京奥运安保培训计划已制定完成,包括紧急救援、现场疏散、突发事件处置、场馆驻地安检规范等31个专业项目,以及奥运知识、国际礼仪、宗教常识等11个基础知识项目,培训教材分4类16册,培训工作于明年全面展开。
记者了解到,奥运会场馆的安全保卫等级将分为A、B、C、D四级,警力投入分为1、2、3级,届时安全保卫工作将由警察、武警、保安员、业主以及数量众多的志愿者共同承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