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乃民生之本。近几年来,坚持以民生导向为主、走共富发展道路的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开年,“就业再就业工程”再次被列为八大民心工程之首。如今一年过去,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摆在市民面向。一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84万人,完成计划的169.5%;指导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2.7万人,完成计划的141.9%。
超计划完成工作的背后有何亮点?让我们来剖析这份答卷。
关键词 创业孵化
入驻孵化基地创业好处多多
新年快到了,“小老板”邓富红的教育广告比以前好了不少。
昨日上午,在位于重庆市文化宫的创业孵化基地A区种子项目孵化室,邓富红和他的4个员工忙得不亦乐乎。日程表上显示:星期四,设计奥博英文平面广告;星期五,某小学冬令营横幅。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销售额,但他笑着告诉记者,一年赚个十来万应该不是问题。
而就在1年多前,他还是一名才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和许多人一样,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这些变化,除了自己努力外,离不开孵化基地的支撑。去年3月份,他的创业申请通过审批,获准进入孵化基地——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大通间里,用格子间隔成十来个区间。他和他的团队拥有几张办公桌,虽说地方不大,却“五脏俱全”,全套办公桌椅、统一配置的双层文件柜,每桌都有电话。
更重要的是,他的企业可以共享基地的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同时税费也减免了。“连办公电脑都不要自己买,就开工了。”邓富红回忆,每个月付出的办公成本只有两百元。“这让我们迈过了创业初期的生死关。”
除此以外,他还享受到创业指导专家的免费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像邓富红这样在该基地得到“孵化”帮助指导的人还有很多。市人社局就业处负责人介绍,今年,重庆市积极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坚持将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助推微企发展的突破口,为微型企业创业者提供场地、税费减免、创业指导培训等服务,提高其创业存活率。
截至目前,全市新创建市级小企业孵化基地11个,孵化企业234户,带动就业人员比例1∶16。另外,市中小企业局还牵头建立了1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驻企业276家,解决就业17716人(其中农民工14008人),实现销售收入37.5亿元。
关键词 公益岗位
1.79万个公益性岗位让困难群体有了饭碗
城市监管员、流动人口管理员、劳动保障协管员、邮政协办员等,这些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让一些就业困难对象既有事做,也有了稳定收入。今年,这样的岗位新开发近1.8万个。
万州区龙都街道办事处岩上坝社区社保协管员骆丽春,享受到了这样的福利。她1996年下岗后,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里还有两个老人,以及一个正在上初二的孩子,5个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丈夫一个人的身上。
去年,一则公益性岗位招聘让她安了心。经过考试、考核,她在社区拥有了一份工作,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区保险的宣传、发动居民参保,进社区张贴、宣传就业信息。“在这儿上班,1000多元的工资能补贴家用,屋头的老人、娃儿都能照顾到。上班后生活也变得很充实,作息比以前规律多了。”谈到这份工作,骆丽春显得很满意。
重庆市人社局表示,目前重庆市已建立了社会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制度。凡是社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出现空缺时,单位必须把岗位空缺情况向所在区、县就业服务机构申报,就业服务机构再推荐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前往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同意后,被推荐人员即可上岗工作。
过去公益岗位主要面向“40、50”人员,今年将就业困难大学生也纳为主要服务对象。
10月,大渡口建胜镇开发52个公益性岗位,有16个大学生名列其中。23岁的女大学生邓婧在四胜村当上了社保员,她说,虽然岗位“不起眼”,工作琐碎,但深入基层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她打算把这份公益性岗位作为就业的过渡,今后有了好机会再跳槽。
目前,按照区县各地财政不同,公益性岗位月待遇多在800元—1500元之间,为此财政每年投入约上亿元。
关键词 农民工返乡就业
新增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36.9万人
12月25日,在重庆起凡起重机厂上班的璧山县八塘镇智灯村村民黄成明把新领到的工资揣进荷包,就乐呵呵地骑着摩托车回家了。
老黄今年42岁,是一名返乡农民工,前几年一直在广东打工。“过去常年在外边打工,家里的庄稼顾不上,妻儿老小也照顾不到。”老黄说,家里父母亲年纪大了,看着他们拖着病出去做活,心理很不是滋味。
今年回家过春节时,在镇上赶场,看到几家企业在招工,名额多工资也不低,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应聘。凭借自己多年的机械加工经验,他很快就被家乡的重庆起凡起重机厂录用。
每个月能拿2600多元的收入,下班回家还可以干农活,照顾父母亲,他心里很满足。
“开始还比较犹豫,后来经不住老李的劝说,还是到厂里去了。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没有做错。”老黄口中的“老李”,就是村委会成员,兼职村里的劳务经济人。
赶场招聘会、劳务经济人。这是重庆市正在搭建的城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市劳务办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迅猛,提供就业岗位增多,这对于一直在外漂泊、遭受与家人分别之痛的农民工兄弟来说,吸引力十足。从2009年起,就有大批农民工返乡找工作,为了让这些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能顺利找到工作,重庆市大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尤其是今年将培育劳务中介和做好信息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全市兼职和专职劳务经纪人数量超过万人;同时建成了100个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保证了就业信息的畅通。
12月22日,在全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上传出喜讯: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达到36.9万人,就业比重首次实现市内超过市外。
关键词 带薪实习
两万多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知合一
今年夏天,重庆2万多名大学生过得很不一样——他们走进农村和车间,挥洒汗水,在劳动中积累今后的就业砝码。与此同时,他们每人每天获得了不低于40元的生活补贴。
去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近30年来,由省级党委、政府发布文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甚为少见。
“带薪实习这一实践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校内与校外、城市与农村、学生主观想象与社会客观实际、学生个体成才愿望与社会真正需求6个方面的壁垒,真正实现育人目标与效果的统一。”有专家这样评价。
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张强,在实习中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张强在万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有一次急于下班,将正在进行热处理的工件晾在空气中,想等第二天来做剩下的处理工序。
不料,第二天一早,他回到车间时,发现工件已严重开裂变形,不能再进行后期处理形成产品。“此时,我才想起老师给我们讲的知识和操作规程。以前,我只注重学,却没有留意如何运用到实践中。通过此事受益匪浅。”
还有两年,他就毕业了。他告诉记者,他将把这一次的实习经历在求职简历上做突出处理,“这将是我一次重要的工作经历。”
此外,重庆市还新建了就业见习基地157家,组织1124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新发展微企近4万户,解决就业30万人……大家有了工作,有了事干,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记者 文晶 实习生 颜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