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厅2月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95%;实现增加值1623.29亿元,同比增长27.39%,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98%。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8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5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6.71%。
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省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特别是奇瑞、安凯、江淮三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分别在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和商用车上进入前沿,总共有11款新车型入选《新能源推荐目录》,几乎占据国家已公布的24款新能源推荐车型的“半壁江山”。
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省优势行业及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马钢集团率先建成我国第一条火车车轮轮箍生产线、第一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并发起成立了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集建筑用钢生产、设计、施工、研发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铜陵有色先后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51项,主产品阴极铜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铜行业第一;海螺集团开创了我国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先河,首创的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被列为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淮南矿业攻克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安庆石化突破“油改煤”技术瓶颈,建成全球最大的煤气化工程。在创新基金的连续支持下,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盛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截至目前已有12家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成功上市,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
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芜湖高新区、蚌埠高新区获皇冠体育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是安徽省自1992年合肥高新区被列入国家级高新区近20年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目前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和湖北、湖南等省并列排在全国第9名。基地建设方面,合肥市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芜湖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蚌埠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铜陵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批复。“合肥公共安全特色产业基地”和“蚌埠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升级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达32家。 (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