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拓宽中国水下考古的新视野,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列2010年水下考古工作“一号工程”为契机 ,5月16日,国家文物局网站特派记者前往广东汕头,深入“南澳Ⅰ号”古沉船水下考古现场,实地考察了这艘古沉船及所载文物的保护和打捞情况。
16日下午1时,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水下考古队开始对瓷器舱进行发掘清理,将15日水下作业时清理出来的文物放入吊篮,打捞出水。据现场专家介绍,这次出水的文物数量约近百件,其中大部分为漳州平和窑所产的明代青花瓷。
据气象部门预报,16日的天气是多云见阴,局部有阵雨,海上风力4到5级,伴有轻到中浪。但是据水下考古队崔勇队长介绍,这样的天气水下的浪涌相对会比较小,反而有利于水下考古作业。目前古沉船已发现约5~6个舱位,现在基本清理完毕的是一号舱的第一层文物,舱位下面还有一层。随着发掘进一步深入,埋藏更深的瓷器比起表层瓷器腐蚀少,品相可能更好。
与之前的打捞装箱方式不同,在16日的文物装箱中,考古队选择使用周转箱加上配重吊送文物。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孙键说,“南澳Ⅰ号”文物发掘出水的方式原来用的是吊篮,在水里晃动得非常大,有些文物会散落出去。现在用周转箱加上配重,把文物放在周转箱里,在上面蒙上网或蒙布,再把它吊上来,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出水文物。
另悉,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将对“南澳Ⅰ号”古沉船水下考古相关工作情况进行直播,国家文物局网站将联合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