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没有忘记你;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愿意帮助你;如果您愿意,我想认识你……”这是在日前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全国社区睦邻文化高层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和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名城区、街道和社区的代表一致形成的新时代邻里寄语。论坛由中国社工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政府、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主办,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办事处承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马学理副会长主持。
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房维中,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杭生,皇冠体育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张大平,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孙琳,中国SOS协会会长白益华,西安市民政局局长王尊敬,西安市新城区区委书记卢凯、区长李德文,中国益民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李安民,天津市河西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书奎,南开大学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唐忠新等。房维中、郑杭生、张大平、王金华、白益华、李德文、李安民、唐忠新等分别在论坛上致辞和演讲,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就业的市场化和住房的商品化正在改变着邻里关系。住宅的单元化、经济社会服务的方便快捷、居住区位的大规模变动、居民交往的趣缘化和个人生活的私密化等原因,减少了邻里间的互动频率;住宅的商品化则使城市邻里由过去单纯的邻里关系演变成了现在的业主利益共同体;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的弱化客观上还需要邻里互助发挥社会服务的补充作用。可以说,传统邻里关系的异化是一种必然,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表现。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如何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建构新型的邻里关系,论坛的与会领导、专家和基层代表从不同的视角,以开放性的思维,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理论成果。
专家们认为,发展社区睦邻文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的综合的强有力的切入点,有助于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里构筑人际关系和谐的互助合作的新的社会共同体,有助于在价值观开放的环境中构建社会认同度高的生活共同体。当代社区睦邻文化的建设,是对传统邻里文化的扬弃,具体讲,就是要在传统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睦邻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互信、互助又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这种关系在现代社区中不仅包含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睦邻关系,还包括自然人与法人、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睦邻关系;不仅需要发展熟人基础上的邻里互助,更需要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这种“邻里自觉”即是一种自觉的邻里意识。
与会专家还认为,睦邻友好是世界趋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多民族的国家,强化睦邻意识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把基层社区对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比喻为一所有形的大学校,那么社区风尚对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就是一所无形的大学校,开展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就是在打造社区文明、开放、包容的软环境。具体讲,开展社区睦邻文化建设,要从抓人的和谐入手,提高居民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要在居民中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八荣八耻”学习活动,倡导尊重他人,平等博爱,帮助弱者、奉公守法、以邻为伴、以邻为善、以德为邻的道德规范,倡导合作、包容、诚信、团结的相处之道,把比邻而居当成缘分,勿以善小而不为,传承和谐文化,把睦邻意识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使之成为睦邻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本届论坛还推举成立了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徐瑞新会长为总顾问的第四届全国社区睦邻文化高层论坛执行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