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20日从辽宁省气象局获悉,2008年该省将投入5300万元完成一系列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在高速公路沿线布设44套自动气象站,在6个海岛建设自动气象站,在200个乡镇建设加密自动气象站,在丹东、朝阳进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这样的“大手笔”是近年罕见的。
据辽宁省气象局负责人介绍,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其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辽宁省气象硬件设施建设与这一主题正好合拍。到年底,随着全省以均匀分布的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的气象监测网的搭建成功,“观测我们的星球”的能力将有较大提升。
近年来,辽宁省一直致力于建设由地面和高空气象站、天气雷达、卫星接收等组成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各地建成的由6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620个加密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是开展近地面的气温、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观测硬件。在沈阳、大连建成的两个高空气象观测站,开展从地面至3万米高空的不同层次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观测。目前分布在各地的13部天气雷达,是开展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的哨兵;12个雷电监测站,更是开展雷电监测的“预警器”。这些“立体化”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据统计,2007年短期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比2002年提高了10%,其他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至10%,2007年全省气象部门准确预报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和多次区域性暴雨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为省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及时的气象服务,全省汛期安全避险6批次,实现了全年防汛抗洪零伤亡。
据介绍,2008年辽宁省气象部门还将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综合监测分析业务平台。如:发布12至72小时定时、定量的地区天气预报;发布时效达7天的精细化天气要素预报产品,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85%,台风、区域性暴雨(雪)、海上大风、区域性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达到6小时,局地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天气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完善针对生态与农业、水文、交通、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航空、电力、卫生等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及时向公众和行业用户提供专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完善奥运气象服务和应急保障方案,提供精细化奥运气象预报产品。(记者 张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