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杨涛、张强等在量子通信研究领域再获重大突破,首次成功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及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子刊《自然·物理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此前,潘建伟教授已经先后在《自然》杂志发表了8篇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了16篇论文。
1997年由潘建伟及其奥地利同事首次完成的单光子量子态隐形传输是量子信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各种各样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得到了实现,但所有的实验都只能传输单个粒子的量子态。由于和单个量子态相比所具有的复杂性,实现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在技术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潘建伟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大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等的支持下,同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同事合作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近十年研究。他们首先对飞秒脉冲激光器进行改造,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且通过巧妙的设计解决了倍频晶体容易损伤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实验上同时操纵三对超高亮度的纠缠光子对。其中的一对光子可以制备成待传输的各种两光子复合系统,另外两对纠缠光子构成并行的量子通道,分别用来隐形传输复合系统中两个光子的量子态。实验结果表明,不仅两个光子的量子态能被精确传输,两光子系统中的各种关联关系也能被精确传输。该实验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而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复合系统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的起点,对于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此,在近期发表的《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中对该工作进行专门报导,称赞潘建伟等人的实验成果是在“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
近年来,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断在《自然》《自然·物理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并被高度评价。
潘建伟教授197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部主任,其研究成果多次入选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先后获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Fresnel奖,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多项奖项。(中国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