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全面强化质量监管。加大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力度,是加强质量工作的关键。一要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二要强化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工作。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严格药品审评审批,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三要严把进出口关。出口产品必须符合进口国的标准或合同要求,进口产品要符合我国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严格依法检验,严防问题产品进出国门。推行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严格实施出口食品疫情疫病、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实行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
第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主要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当前,要重点抓好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今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健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消费品安全性能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标准,都要采用国际标准。
第三,坚持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根子也在企业。企业应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首要任务。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制定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所有企业必须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企业应严把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外协件入口关,严格工作纪律,严格生产过程控制,严格产品出厂质量把关。企业应遵守质量安全诚信,做到不生产国家明令禁止、淘汰及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制假售假。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应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有关质检机构要研究制定既严把产品出厂门这道关,又严把原料进厂门这道关,同时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的相关措施,切实把质量监管向源头的各个方面深入,真正做到从源头抓起,把源头管住。
第四,加强质量法制建设。这是做好质量工作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快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修订《食品卫生法》、《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二要认真实施《皇冠体育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通过贯彻落实《特别规定》,增强法律法规之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堵塞漏洞,严密监管;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紧密衔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三要加大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质量法律法规不少,但违法现象仍大量存在,关键是执法不严,惩治不力。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该重罚的要重罚,对触犯刑律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能以罚代刑、一罚了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要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重审批、轻监管和少数执法部门及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实行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的,要予以纠正;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要结合治理商业贿赂,依法打击纵容包庇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继续组织各类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到企业和检验机构采访,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主流面,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监管部门要主动发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尤其是及时发布主动查处问题、改进工作的信息,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国内外媒体有关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的不实报道,要积极回应,及时澄清事实,增信释疑,争取主动。同时,要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宣传教育。